您的位置 首页 军事

1130近防炮:八方炮火不可近我身!

关于美国提升军费的分析昨天的文章已经讲过了,这里就不多讲,但是不管这是美国是缺乏安全感的体现,还是可能开战的信号,都不影响咱们自身稳扎稳打的发展。

关于美国提升军费的分析昨天的文章已经讲过了,这里就不多讲,但是不管这是美国是缺乏安全感的体现,还是可能开战的信号,都不影响咱们自身稳扎稳打的发展。

最近几年国际上针对中国的一些小动作屡见不鲜,虽然对于中国不痛不痒,但折射出的是西方对于中国力量崛起的惶恐。尤其是在“海上近防”这个看似不起眼、却关乎战舰生死存亡的战术节点上,中国早已遥遥领先。今天咱们就聊聊一门看起来并不张扬、却无比关键的舰载武器。

1130近防炮:八方炮火不可近我身!

它就是H/PJ-11型11管30毫米舰载近防炮,外界更熟悉它的另一个名字——1130近防炮。

海战是一门冷酷的艺术,现代舰艇作战系统中,防空与反导体系往往层层设防。远程导弹、中程拦截、近程点防,各有其位。而其中最惊心动魄的,莫过于“最后一道防线”。也就是近防系统所承担的角色。等敌方导弹突破远程防空和中程拦截之后,真正决定舰艇命运的,往往就是这道离舰身最近的点防火力网。

这时候,一门合格的近防炮,不只是开火机器,更是舰艇的最后一道生存保障。它必须快、准、狠,在不到两秒的时间里锁定来袭导弹,并在弹道最佳点爆发出最大火力,把敌弹撕碎在空气中,哪怕只差十几米,也可能是“舰沉人亡”。

1130近防炮,就是在这样的实战需求下诞生的。

它是目前中国海军技术最先进的舰炮之一,也是全球同类系统中技术指标最强的之一。其核心竞争力,不在于炫技,而在于极致的现实主义,它知道自己必须做什么,然后把该做的做到极致。

1130近防炮最标志性的是外形,十一根炮管围绕中心轴线呈均匀环状排布,我写不出它的暴力美学,直接看图吧!

1130近防炮:八方炮火不可近我身!

展开全文

这些炮管并不是为了好看而设计成十一根,而是源于最严苛的实战需求推演。在电子干扰、高速突防、低空掠海等复杂环境下,留给舰艇的反应时间非常短,每一秒都关乎生死。

1130近防炮的设计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尽可能多的,在最短的时间内,释放最密集的火力。于是,就有了每分钟最大11000发的惊人射速。

什么概念?也就是说,这门炮可以在一秒钟内喷吐出约166发弹丸,形成一道密不透风的金属弹幕,像织布机一样,把空气织成一张张高温钢网。这些钢网不需要瞄准,它们只需要覆盖在敌弹飞来的那条弹道上,提前等它撞进去,然后让它在狂暴的爆炸冲击下支离破碎。

但再快的枪,如果看不见目标,只是白忙一场。1130近防炮的另一个杀手锏在于它背后那个高度集成的火控系统。

与其说它是一门炮,不如说它是一个小型防御平台。它集成了相控阵雷达、光电追踪、红外搜索等多种探测手段,能够实现多目标同时捕捉、自动判别威胁等级、优先级排序、射击窗口计算、拦截引导等全过程任务。

在实际测试中,1130系统能够同时锁定48个以上目标,自动选定最具威胁的目标优先打击。面对饱和式打击或弹蜂战术,这种级别的信息处理与武器响应速度,是生与死的分水岭。

值得注意的是,它采用的是完全自主设计的控制算法与执行架构,不依赖外部火控平台,完全具备独立作战能力。也就是说,就算舰上主系统遭受瘫痪,只要供电未断,这门炮依旧可以继续作战。

这种系统级的冗余设计,是战时工程的最高体现。因为战争从来不会按计划进行,所有真正有战斗力的装备,必须能在最坏的条件下完成最关键的任务。

中国早期的舰载近防炮,曾经长期依赖仿制与引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面对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中国曾引进苏联的AK-630近防系统,进行本地化改进,逐步发展出630型、730型、1030型,最后才迎来了技术集大成的1130。

这条路走的很艰难,每一个代号,都是一次次被卡脖子之后的咬牙切齿和夜以继日,都是一次次海试平台上的失败与重试。

如今到了1130这一代,谦虚地说咱是海上近防最强之一,那不谦虚地说咱就是最牛逼的!

1130近防炮:八方炮火不可近我身!

美国的“密集阵”和1130很像,但是虽有多年实战经验积累,却受限于机炮结构,其最大射速在4500发/分钟左右,不足1130的一半,弹幕密度与拦截概率因此受到较大限制。在实际测试中,1130在对抗高亚音速、低雷达反射截面目标时,其击杀概率远高于密集阵。

俄罗斯的AK-630则更早已落后于时代,反应速度、火控整合水平、目标识别能力上均无法与1130相提并论。

简而言之,1130近防炮代表了当代“点防御火力网”的技术天花板。这不只是好看或数据高,它是有真正能打赢的底气。

目前,1130近防炮已广泛部署于中国海军的055型、052D型驱逐舰,以及辽宁舰与山东舰航母编队上,逐步替代原有的730/1030系统,成为远洋编队的标准配置。

尤其在近年来围绕台岛周边的实战化演训中——包括“台岛以东”方向上的航母编队多层次打击演练、“联合利剑”系列跨岛链实战攻防推演,1130都在复杂电磁环境与强敌模拟中表现出色,成为多艘主力舰艇的“最后护身符”。

更关键的是,在未来海上信息化混合战背景下,当高超音速反舰导弹、潜射无人攻击机、电子压制平台同时构成立体化突防时,像1130这样的微型作战节点将成为防区的真实生命线。

它未必能改变战役走向,却能左右一艘航母、一次护航任务,乃至一次战略态势的瞬间逆转。

当我们谈论1130近防炮时,我觉得谈论的不仅仅是一件武器,而是一个国家从海防边缘到全球力量投送的战略纵深演变。

过去,中国舰艇上装的近防系统,大多数是能用就行;现在,中国舰艇上的近防系统,已经变成了全球都不敢忽视的标准。

它凝聚了中国工程师三十余年筚路蓝缕、自主攻坚的全部心血。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那些真正能决定胜负的东西,从来不是特朗普那样的嘴炮,而是冷冰冰的铁与火。

海风会带走语言,但炮火会留下事实。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冰河马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2024aish.bbs8.xyz/24174.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