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通讯

AI主持人播报零失误,播音专业何去何从?| 新京报专栏

▲杭州电视台AI主播形象。图/视频号“杭州综合频道”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都在寻找AI技术的应用场景,但成功的应用场景却又让从业者感到“凉风习习”。如果传导给在校大学生,就会给相关专业的学生造成就业焦虑。

▲杭州电视台AI主播形象。图/视频号“杭州综合频道”

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都在寻找AI技术的应用场景,但成功的应用场景却又让从业者感到“凉风习习”。如果传导给在校大学生,就会给相关专业的学生造成就业焦虑。

据红星新闻报道,春节期间,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的《杭州新闻联播》节目,使用AI数字人播报新闻,做到0失误率。报道称,有些播音专业学生因此感到压力而选择换考研方向,这一现象引发社会关注。

全面认识AI与专业的关系

新生事物在给社会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制造社会性的某些焦虑。人工智能就是一种“让人欢喜让人忧”的技术。

现实中,数字人播报新闻,杭州这档电视节目并非第一个“吃螃蟹者”。2018年11月,新华社的AI新闻主播已经面世,随后推出多语种的AI新闻主播。新京报、每日经济新闻等媒体机构也都有相应的探索。可以说,使用数字人播报新闻,已经成为当代新闻实践的新形式。相比之下,杭州这次不过是最新的实践标本罢了。

AI主持人的优势明显:不知疲倦,播报在发音方面可以做到零失误。这样的技术优势,让尚未走出校门的播音专业学生感到就业压力,实属正常。但如果就此得出播音专业是“夕阳专业”的结论,甚至考虑放弃“专业阵地”,未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试问,当代哪个行业没有人工智能的“身影”?

更重要的是,承认AI主持人在新闻播报方面的技术优势,并不意味着新闻主持人职业已然“无用”,甚至到了需要怀疑播音专业教育存在合理性的地步。

在哲学史上,“认识你自己”被反复强调,就在于面对社会的发展,人们在新事物面前会有油然而生的畏惧心理,否定自己的独特价值。避免这类心理,不在于让社会发展的脚步停下来,而在于改变我们的认知方式。

为此,需要围绕新生事物转,考察新生事物的利与弊,找到拥抱新生事物、适应新生事物、超越新生事物的办法。这样的思维方式革命,就是康德所倡导的“哥白尼式革命”。

根据“哥白尼式革命”理论,面对AI主持人纷纷“上岗”,播音专业师生应该研究人工智能与播音实践的关系,探知人工智能技术对播音实践的影响,探索专业实践者的独特价值所在。只有全面认识人工智能、认识播音实践、认识专业人员的潜在能力后,再来讨论播音专业何去何从,就不会盲目乐观或盲目悲观。

展开全文

AI新闻播报具有较强依附性

播音实践是一门技艺性活动,这种实践的魅力在于每个新闻主持人都各有特色,用差异化的播音方式赢得观众的肯定。技艺看似熟能生巧,却是新闻主持人个性化创造的产物。每种风格的新闻播报都是新闻文化的“建筑材料”,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意识到新闻播报的这个特性,播音实践的学科地位就得到了肯定。而当专业实践的自主性地位得到确立,播音专业的老师也好、学生也罢,就不会为一款AI新闻主持人的上线患得患失。

这是因为,起码从目前来看,AI新闻播报具有较强的依附性——必须依附某个成名的新闻主持人,模仿新闻主持人的形象、播报姿态以及发音特点。这样的数字人其实就是新闻主持人的翻版,并且是某个过去完成时的播报“定格”。离开对特定新闻主持人的依附,就没有AI主持人。如果播音专业的学生立志形成自己的播报风格,何愁未来职场的“无用武之地”呢。

AI新闻主持人的依附性,决定了这类“数字同行”的滞后性。实践中,其只能亦步亦趋地跟着技术发展走,跟着新闻主持人的播报水平走,当新闻主持人的“小跟班”,而不会自成一家。

对于播音专业教育实践来说,既然AI主持人在新闻业的应用不可避免,要做的就是培养具备不断超越自我的专业主持人,让专业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有能力形成独树一帜的新闻播报和节目主持风格。如此,方能成为数字人模仿的对象,而不是担心自己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播音教育实践与行业发展紧密衔接,走在行业发展的前面。也唯有不断超越自我,让技术追赶自己,才能实现播音领域人机竞争的“共赢”。

撰稿 / 刘海明(学者)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杨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天马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2024aish.bbs8.xyz/17498.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