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技术进步带来的职业替代效应,其实还有另外一种可能。
比如中国社科院大学在《电商生态高质量发展与就业促进研究报告》提到的一组数据:综合商家端带动直接就业、仓配物流端就业、平台员工就业以及间接就业四个维度,拼多多在国内累计激发就业岗位达到了5532.1万个。
此前,拼多多发布2024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受益于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效用释放,拼多多四季度营收1106亿元,全年营收3938亿元。
此外,近日,拼多多将加码商家扶持力度的消息在业内盛传。
有媒体从业内知情人士处获悉,该消息可信度极高,拼多多正在酝酿商家生态的空前大动作,投入资源或超过千亿元人民币,主要用于帮助中小商家高质量转型升级。
公开资料显示,2024年下半年以来,拼多多先后推出“百亿减免”“电商西进”“新质商家扶持计划”等一系列惠商政策,累计帮扶超过千万商家实现提质增效。
据该公司最新发布的2024全年财报,仅“推广服务费退返”一项就为商家每年降本数十亿。
据悉,拼多多2025年至今已召开多场座谈会,向各类目商家代表、行业专家代表广泛征求意见,新一轮惠商举措预计很快就将官宣。
在目前国内电商竞争格局下,拼多多在扮演怎样的角色,其竞争力如何?
拼多多眼前最大的困境是什么?
国外政策变化频繁,怎么看待Temu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拼多多内部组建电商推荐大模型团队,但尚未发布独立大模型,进度落后于阿里、京东。
AI 技术在电商场景(如比价、推荐、客服)的实际应用效果如何?是否会成为未来竞争的 “胜负手”?
对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杨昕怡和书乐进行了一番交流,本猴以为:
拼多多是一个鲶鱼,补贴就是一把“杀猪刀”,恒久有效。
当然,拼多多目前确实也有“技穷”的表现。
其通过极致低价和白牌,把淘宝、京东的淘品牌、自营和物流达成的品牌底价的电商格局打破。
同时通过自建物流的方式深入到了传统电商的腹地,完成了传统电商多年没能达成的市场极致下沉,成为货架电商的第三极。
但这种极致低价带来的品质管理难题,也让拼多多在极速膨胀后很快触及天花板。
其依然是五环外电商,很难在五环内获得更多增量用户。
目前和淘宝、京东进入相持阶段,且收到直播电商、生鲜电商和更多电商新业态的冲击和切割,多年没有进步。
至于Temu在海外的亮眼表现,其实还是用拼多多打法。
只是更讲求质价比一些,且通过国货的价格优势在海外获得了一定的先发优势。
但目前也基本进入了瓶颈期,拼不到更多的多元市场,成为了它的成长烦恼。
不过,对于拼多多没有跟进AI,则不用大惊小怪。
AI只是辅助,能够进一步在渠道端、消费端降本增效,但不可能改变大势。
毕竟三家的商业模式已经成型且成熟,没有颠覆式的电商新模式,很难撼动当下相持阵地战。
作者 张书乐,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中经传媒智库专家,资深产业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