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钱习惯一旦开始,就很难停下来。
这不仅仅是我国住户存款首次突破150万亿,同时也是我国人均存款首次超过10万元大关。
回顾过去五年,国人的储蓄速度几乎没有停歇的迹象。储蓄和消费就像是一个天平的两端,一端越高,另一端就越低。
储蓄越多,反过来就意味着消费越低。一场三年病毒带来的不确定性,其后果乃至影响到今天,仍然没有彻底消退。
这场存钱热潮从2020年开始,一直到今天也没有结束。
从2020年初到2024年末,国内家庭大约往银行账户里净存了72.5万亿元,且其中大多数都是定期存款,而这五年的新增存款,相当于2005年到2019年的总和都还要多。
其中,2022年和2023年国人分别贡献了17.84万亿元和16.67万亿元的存款,这是有统计数字以来存款增长最多的两年,且没有受到大大小小不同银行利率下调的影响。
刚刚过去的2024年,国人又在银行里存了14.26万亿元,这相当于每个人都往银行里存了一万元左右。
尽管和巅峰期相比,国人的储蓄金额已经有所下降,但这更多可能是收入上限决定的,而不是储蓄意愿的减少。
回顾过去我国存款数字的变化,可以清晰看到这一点。
从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开始,那一年国人存了4万亿,此后一直到2012年之前,都一直维持在这个数字区间上下。到了2012年,国人存款接近6万亿,此后一直到2019年,也就是新冠病毒之前,那一年国人在银行里也仅仅存了不到10万亿元。
真正进入存款大爆发的是2020年,那一年国人存款突破10万亿大关,来到11.3万亿元,2021年因为病毒的好转存款有所下降,在9.9万亿元。
2022年,存款再度飙升至17.84万亿元,创下历史巅峰。
居民存款超趋势增长来自于存款用途的改变,也并非单纯因为少消费。截止2023年第三季度,居民部门购房下降增加了5.7万亿存款,少买理财也增加了4.5万亿元存款。
换句话说,除了少消费带来的存款增加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投资渠道的缺乏。
投资渠道的缺乏,一方面是因为房地产自身的资产价格下跌,过去三年时间里,国内房地产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下跌,房地产的价格下跌,令房地产失去了保值增值的金融属性,也导致更多的居民部门的钱“无处可去”。
除此之外,理财也是一个因素。随着超长期国债的利率持续下跌,加之股市的长期三千点,这些也都导致国人缺乏更好的投资渠道,大量的金钱无处可去,最终只能待在银行里吃利息。
隔壁1990年代时期也曾出现过居民资产配置结构的变化,其中房地产占比明显缩水,现金及存款、保险占比明显抬升,股票及基金占比则无明显变化。
但我们的股票及基金占比也有了显著的变化,最终这一切也导致我国居民家庭的储蓄更多。
细分来看,截止2024年11月末,广东、江苏、山东、浙江这四省的居民存款余额就超过10万亿元,其中广东最高,达到了13.6万亿元。
不过由于广东的常住人口最多,因此人均存款反而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仅仅位列第十二名。
在全国各省市中,人均存款排名前三的均为直辖市,其中北京最高,人均存款高达32.5万元,是全国平均值的3倍。
紧随其后的是上海,人均存款25.3万元,天津第三,人均存款也高达17.3万元。
以全国14亿人口来换算的话,人均值的确没有什么太大的参考意义。毕竟我国仍然还有好几亿的低收入群体,但这仍然能够从侧面反映出来,即我国的财富分化情况,是非常严峻的。
财富的分化,是过去市场经济的几轮浪潮中慢慢沉淀决定的。例如90年代的经商,2000年的建筑、2010年的互联网、电商等等。
在这几波浪潮之后,加上房地产的风口等等,最终也让财富的马太效应慢慢加大。
存款持续增加,这并不是一个好消息,尤其是考虑到去年我国的CPI仅仅只有0.1%的微弱增长,这意味着市场的消费热情仍然不高,叠加更多的存款,未来数年之内,刺激消费可能仍然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一个人的消费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只有普遍性的消费增加,整个就业端乃至收入端才会持续性的内卷,社会的整体经济数据才会呈现一个更良好的趋势。
面对如今银行里躺着的150万亿元巨额存款,要想将这些资金转化为消费,真正的难点仍然是如何刺激消费,也就是如何提振信心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银行业受到的风险也在增加。
众所周知,银行的利润主要都是源于利息差。银行拿到储户的存款,然后借贷给个体或公司,然后赚取其中的利息差。
但今天的问题在于,一方面存款的资金越来越多,但另一方面借贷数据却疲软,银行贷款放不出去,利润下滑,最终就可能导致银行面临金融风险。
今天的银行已经在疯狂买国债了,这也导致国债的长期利率刷新低,国债利率的降低也反映了整个市场的投资信心。
最终,越来越多的钱变成了躺在银行账户里不流动的资本,整个经济的活力就更难得到刺激。
刺激消费,不一定非要买买买。投资也可以被算作消费的一种,投资投的是未来,如果我们的投资渠道能够多样化,同样也可以促进实体经济的繁荣与增长。
未来的关键也在于此,即不仅仅要刺激消费的增长,同时还要刺激投资的增长,恢复整个社会主体的消费和投资信心,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end.
作者:罗sir,关心经济、社会和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切;好奇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