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技

从造飞机到做人形机器人,车企“不务正业”不只是为了营销

从特斯拉推出首款人形机器人原型Optimus,到今年AI概念持续火爆,人形机器人作为AI与物理世界的接口,成为继飞行汽车之后,车企们又一跨界融合的“新地标”。

从特斯拉推出首款人形机器人原型Optimus,到今年AI概念持续火爆,人形机器人作为AI与物理世界的接口,成为继飞行汽车之后,车企们又一跨界融合的“新地标”。

12月25日,理想汽车董事长李想在回应是否会做人形机器人时,表示概率上肯定是100%,但节奏不是现在,“如果我们连L4级自动驾驶的汽车都解决不了,怎么去解决更复杂(的场景)。车是最简单的机器人,如果车没法实现,其他人工智能机器人还是非常有限的。”

尽管李想认为理想涉足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时机尚未成熟,但由智能驾驶触及AI技术的车企们,已渐次入局。除特斯拉外,比亚迪、广汽集团、奇瑞汽车、小米、赛力斯、小鹏汽车、上汽集团、长安汽车和东风汽车,均在具身智能领域有所涉足。

车企不再是单纯的“车企”,2025年,车企试图甩开“汽车制造商”的单一标签,“聚合型智能企业”成为了下一阶段的目标。

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都有车企身影

2024年12月,比亚迪官微发布了一则具身智能方向的招聘信息,面向2025届全球高校硕士、博士毕业生招聘具身智能研究团队,推进具身智能在工业领域的落地应用。

几乎同时,广汽集团推出了自主研发的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 GoMate,并表示将在2025年实现自研零部件的批量全球发售。

据悉,包括比亚迪、广汽集团在内,目前已经有多家车企进入到了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领域,部分企业已经探索将人形机器人应用在汽车生产制造领域。

从造飞机到做人形机器人,车企“不务正业”不只是为了营销

图源:特斯拉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车企之所以能够“丝滑”进入这一新赛道,最重要的原因是智能汽车与人形机器人在软硬件底层技术、供应链体系、生产环节均有较强的相似性车企在自动驾驶、传感器、机器视觉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与人形机器人开发存在诸多共通之处,在供应链上存在大量重叠。

展开全文

除了具身智能外,另一条与汽车供应链存在大量重叠的赛道,就是最近一年比较火的“低空经济”。

今年6月,沃飞长空自研的AE200型倾转旋翼构型eVTOL验证机,顺利完成全尺寸、全重量、全包线倾转过渡等系列飞行试验所有科目,成功完成其首次公开飞行。

9月3日,小鹏汇天的分体式飞行汽车“陆地航母”对外正式发布,兼顾陆行和飞行两种行驶方式。9月6日,小鹏汇天宣布,分体式飞行汽车“陆地航母”累计预订单超1000台,意向采购订单超3000台。

据电车通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有10家车企宣布入局飞行汽车,包括小鹏、吉利、奇瑞、广汽、长安、丰田、大众、戴姆勒、保时捷,甚至连劳斯莱斯,都有涉及飞行汽车领域。跨界玩家齐聚,飞行汽车正扎堆“上天”。

车企的频频跨界,也逼得不少汽车媒体老师变身行业全能写手,连夜恶补关于低空经济、智能机器人、AI的相关知识,如今不管是飞机、机器人或是快消品都能写上几笔,从这点来看,媒体老师也算是跨界选手了。

从造飞机到做人形机器人,车企“不务正业”不只是为了营销

车企集体下场“造人”,醉翁之意不在酒

车企“造人”与造车有共通之处,但跨界究竟是属于三心二意还是“一鱼多吃”?

对此,汽车分析师、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认为,国内车企做机器人更多处在跟随阶段,短期目的是展示科技形象,吸引媒体和投资方的目光。

国内车企的主业基本围绕造车,但是利润持续下滑,反观特斯拉以科技为主业,创造极高市值,因此国内车企都有变身科技企业的愿景,近期集中押注机器人赛道,也是车企科技转型的重要尝试。

从造飞机到做人形机器人,车企“不务正业”不只是为了营销

图源:特斯拉

比如在理想的 AI Talk 中,李想勾勒出一个从智能汽车迈向人工智能科技公司的蓝图,试图从汽车企业转型科技企业。

李想表示,理想汽车的愿景绝不仅限于智能汽车的技术迭代,而是要塑造一家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他认为,汽车的智能化不仅是提升软件性能的过程,而是通过人工智能全面进化,推动汽车从工业时代的交通工具转型为人工智能时代的「空间机器人」。

简单说,李想的蓝图无疑直指全球最前沿的企业竞争——不止步于成为中国智能汽车的领导者,而是以 AI 为核心能力,与特斯拉这样的行业巨头争夺人工智能时代的制高点。

另一方面,车企搞跨界,归根结底是为了探寻新的商业模式。汽车行业虽然市场巨大,但却已经是非常成熟的红海市场,车企若想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加营收,跳入蓝海反而是更好的选择。

像小鹏汽车便看准了飞行汽车这一蓝海市场,进行长线投资。一旦产品成功,就可以抢占先机,成为行业的领头羊。而在研发阶段,这些跨界车企亦可通过对产品包装以及对相关概念进行营销以获取资本信任,进行多轮融资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持续正向的现金流。

从造飞机到做人形机器人,车企“不务正业”不只是为了营销

图源:小鹏汇天

除此之外,那些一年发布不了一两款车的造车新势力,还可以通过打造跨界产品偶尔搞点“大新闻”,刷刷存在感,增强品牌的曝光度。

不务正业做快消品,一切只为营销?

不过,并不是每家车企都有一个做科技公司的梦,有些车企则是往快消品方向跨界。其目的之一就是为品牌进行营销宣传、强化IP形象,以此提高用户粘性、破圈引流。

以蔚来为例。2024年6月,蔚来跨界卖咖啡,并在换电站内上线“加电咖啡业务”,本质上是在完善“车生活”服务体系,李斌曾表示“我们不仅仅是一家汽车公司,我们的使命是为用户创造愉悦的生活方式”,将品牌打造为一种生活方式,才是蔚来汽车品牌策略的最终目的

通过“车生活”服务体系,蔚来与用户一直维持紧密的连接。从线上的蔚来汽车APP到线下的NIO House,除了基础的充电、换电、车辆维修/养护等项目,还给车主们提供了社交娱乐空间,无论是车主、粉丝还是厂商人员,都被包括在这个社交圈中。

从造飞机到做人形机器人,车企“不务正业”不只是为了营销

图源:小红书

高强度的用户运营给品牌带来了明显的收益。此前,蔚来联合创始人秦力洪提及,疫情期间的销量,有近七成都来源于老车主的引荐。即便疫情期间的数据具备特殊性,但单看疫情后的成果,老车主引荐在整体蔚来新车销量中的占比,依旧能保持在四成左右。

从这个角度来看,跨界“生活方式”或者快消品则更像是品牌短期的声量“放大器”。

除了蔚来外,近几年特斯拉推出过不少奇怪的产品,像是玻璃酒瓶、喷火枪、汽车模型、马克杯、雨伞、服饰、儿童学步车等;梅赛德斯-奔驰也曾推出过麻将、手机壳、充电线、收纳包等周边产品,以满足用户的多元需求;小鹏、理想、领克、蔚来、零跑等品牌也都开创了自己的潮牌周边产品。

其中特斯拉的周边甚至成了车友们的“理财神器”,抢到就是利润翻倍,虽然品类过杂一度被大家调侃为“杂货品牌”,但特斯拉确实利用周边产品很好的完成了IP变现,并且为品牌创造了延伸感。

只造车的“古典车企”只会越来越少?

智能汽车领域的竞争,尚未见分晓,正逐步进入真正的大决战阶段。随着行业的激烈博弈,此时选择开辟“第二战场”,无疑是一次充满风险的大胆选择。

过去,生产制造是车企的主要任务,但现在,“车企”这个名词也将慢慢成为历史,车企都在组建庞大的产业生态,而造车只是其中一环,如何盘活这些用户、挖掘更多市场增量,车企悄悄在刷新“造车”这个单一的标签。

或许再过几年,单纯以“车企”来形容某家主机厂,已不够严谨,某种意义上说,智能汽车飞上天就是“飞行汽车”,直立起来就是“人形机器人”,这些都是车企们在人工智能时代的转型之路,因此,如今已无法将他们简单归类为“车企”,他们正逐渐变成一家“聚合型智能企业”。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天马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2024aish.bbs8.xyz/12278.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