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南海子公园南门开跑,吸引了20只人形机器人赛队和12000名人类选手同台竞技。
据介绍,赛道全长21.0975公里,横跨多种复杂地形,对参赛机器人的续航能力、运动控制和环境适应能力构成了严峻考验。
赛事采取机器人和运动员“同步报名、同一赛道、同时起跑”的原则,全程采用铁马隔离或绿化带隔离的方式保障人机安全。
比赛中,多台机器人选手展现出惊人的运动能力,但途中也不乏意外。
有选手因奔跑过程中电机过热导致”头掉”了,但仍坚强无头奔跑,被网友调侃称是“累到头掉”。
视频来源:新京报
小巨人队的参赛机器人“0306”,身高仅75cm,以全赛场最矮的身高走出了“六亲不认”的步伐。
钢宝队的幻幻机器人则另辟蹊径,既要配速、又要颜值。
最终,第一个出发的1.8米高的人形机器人“天工”机器人以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率先冲过终点线,夺得冠军。
天工机器人CEO熊友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这是里程碑意义的工作,非常高兴。这仅仅展示了天工机器人运动能力的很小一部分,后面还将看到更多创新技术和应用的落地。”
“这是里程碑意义的工作,非常高兴。这仅仅展示了天工机器人运动能力的很小一部分,后面还将看到更多创新技术和应用的落地。”
在所有参赛机器人中,有一台特别引人注目——“松延动力N2”。
这是唯一一个全程无需人类陪跑、独立完成比赛的机器人。它不仅能独立导航,还能不断反超其他机器人,成为这届比赛中最“励志”的选手。
最终,来自旋风小子队的N2机器人夺得第二名,同样是N2机器人的小顽童队获得第三名。
公开信息显示,“松延动力N2”身高1.2米,体重约30公斤,全身采用轻量化铝合金和高强度复合材料,拥有18个自由度(单腿5个、单臂4个),关节扭矩达150N·m以上,具备较强的爆发力和抗冲击能力。
现场画面显示,为解决长时间奔跑带来的技术挑战,松延动力团队为”小顽童”穿上了运动童鞋以吸收震动,并在机器人胯部加装制冷剂喷洒装置以降温。
这些创新性解决方案使”小顽童”能够在无人陪跑的情况下稳定完赛,五公里排位赛用时约40分钟,全程满足赛事3.5小时的关门时间要求。
比赛结束后,松延动力创始人姜哲源一段“情绪价值拉满”的采访也一度出圈。姜哲源表示,这款机器只准备了一个月,是以“儿童身高参加成人赛”,没想到能包揽第二、第三的奖牌。
视频来源:中国新闻网
他也借机为自家机器人产品打广告:买一台回家“四天回本”。
视频来源:财经网
松延动力:从清华走出的机器人新星
公开信息显示,松延动力创立于2023年9月,是一家专注于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领域的科技公司。短短两年时间内,公司已累计完成五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金沙江创投、英诺天使基金等知名机构,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核心创始团队大部分为90后,创业团队多为00后,核心成员来自清华、浙大、南加大等多所高校,全职员工超过40人,另有实习生超过20人。
创始人姜哲源是2017级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本科生,2021级进入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助理教授陈建宇。联合创始人兼CEO张世璞曾入选2023年TOP35位青年投资人U35榜单,此前担任元璟资本高级投资副总裁。另一位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胡晨旭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在人脸+语音方面有深厚积累。
人形机器人领域竞争激烈,松延动力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多家企业的挑战。国际上,波士顿动力和特斯拉的Optimus机器人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品牌影响力;国内市场上,优必选、达闼科技、宇树科技等公司也都各有所长。
相对于这些竞争对手,松延动力的优势在于其年轻且富有创新活力的团队,能够带来多元的知识结构和创新思维。
在技术方面,,松延动力的技术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多自由度硬件本体技术、深度强化学习和多模态交互大模型。通过这些核心技术,公司开发出了包括N系列双足人形机器人、E系列通用人形机器人和仿生人形机器人Hobbs等多款产品。
产品性价比上,N2机器人的售价显著低于市场同类产品,在价格敏感型市场更具竞争力。
作为公司的明星产品,N2机器售价仅3.99万元起,与市场上其他同类人形机器人相比,如宇树科技的Unitree G1售价9.9万/台,众擎机器人的PM01售价8.8万元/台,N2机器人的价格更具亲民性。
据媒体报道,目前N2机器人已获得超500台订单,体现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随着具身智能概念持续火热,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的成功举办不仅标志着技术的进步,也预示着一个充满想象空间的投资领域正在加速形成。